啃下扶贫“硬骨头”——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驻村扶贫小记
重庆深度贫困乡镇黔江区金溪镇,市全市18个脱贫攻坚“硬骨头”之一,由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对口帮扶。三年来,健康扶贫实现“救治一人、解放全家”;“三金”品牌让“一人务工、全家脱贫”,“三变”改革使金溪大地一片“白”变一片“青”,取得了积极的脱贫成效。
绘就健康扶贫蓝图
2017年9月8日,重庆市卫生健康委12楼会议室气氛热烈,市卫健委扶贫集团精心选派的第一批驻乡驻村扶贫工作队成员纷纷立下愚公志——誓摘贫困帽,不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驱车5小时来到金溪,还未喝一口水,工作队队长张志坚便领着队员们与当地干部举行帮扶对接见面会。“请你们说说,改变金溪面貌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在于人的思想的改变。”一位镇政府工作人员说。
随后的日子里,8个村,4000多户,张志坚带领工作队在院坝、田间、山头和群众们摆起了龙门阵。在扶贫集团的感召下,村民们被带动起来:1个半月后,一个新水池被修建在居民点后山400米的水源处,至此,不管丰水期还是旱季,群众在家拧开水龙头就能喝到甘甜的自来水。
一连串的实干和思想斗争,使镇政府领导、扶贫干部在贫困面前站起来了。不久,一个改造金溪贫困的蓝图设计出来——扶贫集团拟用三年时间,在金溪镇把健康扶贫作为治本之计、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把技能培训扶贫作为重要补充,把消费扶贫作为双赢之策,让金溪全镇脱贫。
“三变”改革让村民增收
村里产业小而散,是长春村发展的一大痛点,这也让驻村扶贫干部田杰担忧。如何才能调动群众脱贫积极性?怎样才能让扶贫由“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田杰带着一连串问题苦苦思索,最终在长春村烧起了“两把火”。
第一把火,推行农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的“三变”改革,利用“蚕桑+”的套种模式,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方式,发展立体化农业产业,让当地群众除了入股合作社获得分红、土地佣金外,还在基地务工实现收入。
然而,产业的推进并不顺利。群众的犹豫、质疑让产业发展停滞下来。田杰并不气馁,他又在长春村的院坝里燃起“第二把火”——积极开展基层党支部活动,通过“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我的创业故事”三讲活动,利用身边人讲身边故事,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在田杰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将手中的荒地流转给了村集体,群众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长春村的产业发展向前迈进一大步。
提升“造血功能”
清水村65岁的王大爷身体有些不适,在以前,他得坐车到镇上或去城里看病。但自从村里修建起标准化卫生室后,王大爷就不用那么麻烦了。新建的村卫生室虽小,但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等一应俱全。
为缓解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扶贫集团积极筹备资金,建成金溪镇卫生院、改扩建7个村卫生室、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贫困群众家门口就能放心看病。
“输血”式扶贫的同时,扶贫集团更注重提升当地“造血功能”。山坳村第一书记刘昶率先行动,他动员一位在广东做专业护工的村民田维仙回乡创业,成立护理公司,招收“金溪护工”,进行统一培训、试岗、组织就业,实施金溪护工的品牌化运营。当年10月,首批3名护工经过专业培训、市场检验后,每月收入近4000元。
随后,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前来参加护工培训,目前已培训600人。新任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驻金溪工作队队长陈垦介绍说,目前,金溪护工群体人均月收入近4000元,最高的可达8000元。
同时,为助力农户增收,扶贫集团做好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加减法,新建二级路、四好农村路、产业路近200公里,村组通畅通达率100%。农网改造基本完工,建成通迅基站39个,4G网络信号实现全覆盖。
大家都在看▼
“重庆好医生、重庆好护士” 2020年第二季度人物名单揭晓2020年全市健康扶贫半年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市卫生健康委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纪念大会
手何时洗?怎么洗?这份《重庆市民健康公约》讲得明明白白
来源:新华社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